一夜咳醒五六次,胸口像压着块石头,喘气仿佛被人掐住了脖子...这不是恐怖片情节,而是无数支气管炎和哮喘患者秋天的真实夜晚。
李女士今年45岁,每到秋凉,她的“老毛病”就准时上门。夜里咳嗽根本停不下来,只能坐着睡觉,喘气时喉咙里发出“嘶嘶”的哨音。“感觉自己就像个破风箱,每次呼吸都拼尽全力。”她苦笑着说。
突然吸入冷空气,会刺激呼吸道黏膜,导致支气管痉挛、收缩,仿佛气管被突然"勒紧",从而引发咳嗽和喘息。
秋季湿度低,干燥的空气会带走呼吸道黏膜的水分,使其变干、变脆,防御能力下降,病毒细菌更容易入侵。
秋季花粉(蒿草、葎草等)、尘螨、霉菌活跃,这些过敏原吸入呼吸道后,极易诱发过敏性咳嗽和哮喘发作。
秋季是流感病毒、鼻病毒等呼吸道病毒的高发期,这些感染可直接引发支气管炎或诱发哮喘急性发作。
很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区别,从而耽误了治疗。通过以下关键点可以初步判断:
特征 | 急性支气管炎 | 支气管哮喘 |
主要症状 | 咳嗽、咳痰(初期干咳,后期可能出现黄痰) | 反复发作的喘息、气急、胸闷、咳嗽(以干咳为主) |
发作规律 | 多由感染引起,急性发作,病程通常持续2-3周 | 反复发作性,常有明显的诱因(过敏、冷空气、运动等) |
听诊声音 | 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(像水泡声) | 双肺可闻及弥漫性哮鸣音(像吹口哨声) |
夜间症状 | 咳嗽可能加重,但典型喘息不多见 | 夜间和凌晨症状加重是显著特征 |
治疗方法 | 以抗感染、止咳化痰为主 | 以抗炎、解痉平喘为主,需长期规范管理 |
重要提示:此表仅作初步参考,最终诊断必须由专业医生做出。尤其是长期慢性咳嗽,务必明确病因。
针对秋季呼吸道高反应性,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李明教授给出以下建议:
立即脱离过敏原/刺激源:
迅速离开冷空气、烟雾、花粉环境,进入温暖的室内。
保持坐位,身体前倾:这个姿势有助于肺部扩张,让呼吸稍微顺畅一些。
切忌平躺!立即使用快速起效的支气管舒张剂(如沙丁胺醇气雾剂):哮喘患者务必随身携带急救药物,并按医生指导使用。
药物“上场”要及时:
哮喘患者:坚持使用控制类药物(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),即使没有症状也不能擅自停药。这是控制气道炎症的基石。
支气管炎患者: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止咳化痰药、抗生素(仅针对细菌感染)等。
保暖保湿是“硬道理”:
出门戴口罩:有效 Warming 和湿润吸入的空气,减少冷空气直接刺激。
围巾护脖颈:防止颈部受凉,通过体表反射减少支气管痉挛。
家中用加湿器:将室内湿度维持在40%~60%,让呼吸道"住"在舒适的环境里。
吸功能要“锻炼”:
腹式呼吸:每天练习,延长呼气时间,增强呼吸肌力量。
缩唇呼吸:用鼻子吸气,缩起嘴唇像吹口哨一样缓慢呼气。此法能防止小气道过早塌陷,帮助排出更多废气。
增强免疫是“根本”:
接种疫苗:强烈建议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,预防感染引起的急性发作。
均衡营养: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Omega-3脂肪酸的食物(如橙子、猕猴桃、深海鱼),有助抗炎。
适度锻炼:选择散步、太极拳等温和运动,提高心肺功能,但避免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中剧烈运动。
急救吸入剂使用后,症状缓解不到10分钟又再次加重。峰值呼气流速(PEF)下降到个人最佳值的60%以下。
专家最后提醒:呼吸道的健康需要耐心维护。不要每次等到“崩溃"了才想起治疗。对于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来说,与医生建立长期伙伴关系,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,才是享受畅快呼吸、安稳入睡的关键。
这个秋天,愿您每一次呼吸都轻松自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