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据最新北京日报报道,16日晚,一名57岁女性患者因出现严重意识障碍被送至人民医院急诊科。接诊时,患者处于昏迷状态,体温高于42摄氏度,被诊断为热射病。此后,很快出现了多脏器功能衰竭,经过近7小时抢救后,于17日凌晨离世。
该患者午后带孩子在户外活动回家后,曾出现头晕乏力等先兆中暑的症状。但她并没有及时采取调适措施,而是继续处于没有开空调的闷热、西晒房间内。直至“叫不醒”才被家人发现、送医,此时为时已晚。
热射病到底是什么病?跟中暑有关系么?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下“热射病”
中暑可以分为热衰竭、热痉挛还有热射病,其中热射病又称为急性重症中暑,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,产热大于散热,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,超过40℃,伴有皮肤灼热、意识障碍(例如谵妄、惊厥、昏迷)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,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。
一般中暑症状较轻,及时降温、补水可缓解,无致命风险。热射病即重度中暑是致命性急症,患病后需及时抢救,否则可能引起多脏器衰竭,致死风险较高。据统计热射病的死亡率介于21%~63%之间,50岁以上的患者最高可以达到80%。
通常热射病会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,进行高强度训练或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。患者会在一段时间后突感全身不适,如极度疲劳、持续头痛、运动不协调、行为不当、判断力受损、面色潮红或苍白、恶心、呕吐、晕厥等,可伴有大量出汗或无汗,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40℃以上,出现谵妄、癫痫发作、意识水平下降和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表现。也有患者缺乏先兆表现,而在运动中突然晕倒或意识丧失而发病。
如果刚发现疑似热射病患者,需要快速移到阴凉的地方,无论使用何种方法,迅速给患者降温,并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。
用凉水喷洒或向皮肤喷洒水雾同时配合持续扇风可以实现有效降温。水温在15~30℃配合以45℃热空气扇风维持皮肤温度在30~33℃以防止血管收缩,从而达到最大降温效果。若条件有限,也可用薄纱布尽可能多地覆盖患者皮肤(患者侧卧以避免误吸),间断地向纱布喷洒室温水,保持皮肤温度在30~33℃,同时持续扇风;亦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,或用稀释的酒精擦拭全身,并持续扇风。
有条件可以在头部、在双侧颈部、腋窝、大腿根处放置冰袋加速降温。
1.高温环境大量饮水
如果需要在高温环境里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,至少每小时喝2~4杯温凉水(500~1000mL),饮水应少量多次。注意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含糖饮料,饮料会导致人体失去更多的水分。同时,还应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,以免造成胃部痉挛。
少量多次饮水,避免“牛饮”,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可能引发水中毒,出汗多时最好饮用淡盐水。
2.避免烈日下工作/运动
高温天气,避免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这段时间内在烈日下行走。特别是老年人、孕妇、患有慢性疾病的人,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,应尽可能避免在炎热的季节外出;孕产妇还应破除不通风、不洗脸、不刷牙等旧的习俗。一旦出现中暑的前驱症状,如:四肢乏力、口渴、头昏、胸闷、大汗、恶心等,应立即将其放在阴凉通风处,凉水擦身,然后急送医院救治。
3.避免由空调状态快速进入高温环境
室外作业、剧烈运动者,适当调整作业时间,要有遮阳设备,补充足量水、盐,尤其要避免由空调状态快速进入高温环境,以防发生意外。
4.充足睡眠
夏季白天晚上短,容易感到疲倦。充足的睡眠,让大脑和身体可以得到放松。
5.中暑药常备
携带防暑药品,如:十滴水、人丹、藿香正气水、清凉油等。一旦出现中暑症状,可以服用缓解药
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:963558